U1、U2 VS U1S、U2S合理的產品市場機制應該是如此,當產品銷售量下滑到某一定程度時(市場自然淘汰現象),生產公司便需再開發出符合時代潮流的產品,重新爭取市場認同以達到一定的銷售目標。 然此一定律似乎不太符合U1與U2改款的動機。首先U1、U2雖於2008年上市,但至今整體市場銷售成績不但沒下滑反而是一直在成長中,一個成長中的產品為甚麼要改款呢?是規格遇到困窘嗎?或許算是但也不完全是。 USB 96K/24Bit,DAC 192K/24Bit放在今日來看規格不算高超,但對絕大多數聽音樂的人來說絕對綽綽有餘,雖然384K與DSD128曾經吵得沸沸揚揚,一位前輩先進的話是中肯的:「雖然我們要開發出更高規格的支援能力,但別忘了全世界最大的音樂資料庫規格是44.1k/Bit,把44.1k/Bit 播的好聽是不可忽略的重點。」 既然銷售成績與支援規格不是我們改款的原始動機,那動機為何?說穿了就是谷津音響的熱情。 我們的開發者必須參與產線的作業,一部機器投產了幾千幾萬台之後我們對它的細節瞭若指掌,身為有活力的技術開發者會不斷有新的想法,想法有時是衝動的,但我們必須讓衝動的想法轉化成為成熟的產品,這也就是U1S與U2S誕生的原因。
USB介面USB界面晶片是US系列連接電腦主要的窗口元件,USB界面晶片的性能好壞決定了電腦播放的聲音品質,它是源頭、舉足輕重。但所謂的的性能卻常被誤會與曲解,電腦播放與CD播放面對軟體來源最大的差異是CD Player永遠只需針對一種格式44.1k/16Bit 解碼,而電腦則可能面對不同的取樣率與不同的位元數(從32k、44.1k~192k,而位元數也可能是16bit、24bit、32bit等)。因此USB界面的支援能力範圍往往容易被誤解為性能,很多人會認為能支援到384K的一定比只支援到96K的更好,從使用相容性的角度來看能支援到384k的比只支援到96k的好這沒有異議,但從播放44.1k/16Bit 的角度來看,384K與96K的頻寬都大於44.1k,因此要完整的接收處理都沒有問題,但無法單就384k或96k這個數字來判斷兩者對44.1k/16Bit的處理能力與資料精確性,這其中影響性能的包含了時基誤差、抗干擾…..,每一種取樣有其不同的計算與對策,這不是做足了頻寬就一切搞定的事。 新的USB界面針對舊的USB界面晶片進行通盤考量,我們延展出全新的晶片,其間改進了Jitter(時基誤差)從原來的220ps RMS下降至143ps RMS,並增列32位元數的對應及提升Clock與PLL運算的精確度。 同時新的USB界面晶片也對電腦更友善,更不占電腦效能,全新的控制介面(APCL)與驅動器(Driver)使操作更視覺化而簡單。 DSD播放數位播放的規格數字競賽不是今日才有,早於公元2000年就曾引發了一場轟烈的戰役,即Sony、 PHILIPS領軍的SACD與Toshiba陣營的DVD Audio,一個是單位元2.8224Mhz取樣,另一個是24Bit 192Khz取樣,兩者均能達到劃時代的高規格,大於120dB的動態範圍與近乎於100Khz的超人耳聽感頻寬,但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數字競賽,是不相容的格是對共同軟體市場產生的撕裂,當然對兩陣營的規格所呈現的聲音表現各有擁護者,然這兩種優秀的格式卻不太受軟體市場及年輕人所青睞。一方面對軟體商而言選邊站風險太大,再者軟體價格太貴也使消費者怯步,因此銷售不如預期,加上軟體上市稀少(軟體商大多還是以CD為主要發行),惡性循環最終Toshiba於2003年宣布停止DVD Audio的一切執行,到此Sony 陣營的SACD理應可大行其道,然事與願違。 Apple 賈伯斯於2000年收購了Toshiba 1.8英吋5GB的小硬碟專利,於2001年推出第一台i pod,到了2004年i pod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數位播放器,諷刺的是這是一種大量壓縮的音樂資訊,由於檔案的資料量小易於快速傳輸與複製,與電腦的結合形成絕對的主流,年青人及主流的流行音樂市場對SACD動輒3、4G的記憶體空間(一張唱片)以及複製不易等顯然興趣缺缺,導致流行音樂的發行最終還是以CD為主。 這場激烈戰役沒有人獲勝,直至2008年電腦USB音訊界面的技術成熟,為音響與電腦結合大開方便之門,而Sony陣營在2004年之後也因銷售成績不佳致使SACD的新唱片錄製數量愈來愈稀少。當然DSD格式的錄音後製工程有一定的困難,且往往必須將DSD所收錄的原音檔轉為PCM格式後製處理再轉回DSD的SACD唱片來發行,這樣的作為讓錄音界頗不能認同,何況要投資DSD的錄音設備所費不貲,因此在錄音上普遍還是以PCM的96K/24bit或88.2k/24bit為主。 由於電腦不像CD Player只能讀取一種格式(44.1K/16bit),因此2008年之後96K更甚是176.4K或192K被大量的討論(192Khz/ 24bit正是DVD Audio的規格)。奈何唱片工業的蕭條加上網路傳輸速度與網路消費機制尚未健全,導致高品質的母帶檔案銷售一直無法落實,消費者只能從等待慢慢變成失望而放棄,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電腦已成為當今最主要的播放工具之一了。 等不到高品質的PCM母帶發行,有些專業玩家乾脆把矛頭轉向已經有一些數量發行的SACD,雖然SACD是無法複製與檔案匯出的,然破綻就在Sony的自家遊戲機PS-3。PS-3是一台電腦遊戲機也是一台SACD Player,這代表著PS-3是一台有韌體的SACD Player,因此有人破解成功將SACD唱片的DSD檔案匯入電腦,這一兩年網路流傳的DSD檔案有一大部分是這樣來的。 跟電腦結合的USB音訊界面開始被要求要具有DSD接收解碼的能力,U1S與U2S在此也就順應而生,有了DSD的接收解碼能力,代表著U1S與U2S對應電腦的播放有更寬款的適用性,因為所有的數位聲音紀錄不是PCM就是DSD。 當然我們不能說DSD就是比較好的規格或格式,從ADC(類比轉數位)或DAC(數位轉類比)的解度來看,Sigma-Delta調變或Delta-Sigma解調變都是類比到數位或數位轉類比的基礎,在大多數ADC或DAC晶片中也同時具有PCM或DSD編解碼的能力,這是早在1980年代就具備的能力了,只是時到今日再重開啟這扇窗而已。 我們期許未來會有具有流通能力的高品質檔案能被輕易購買與播放,但不可忽略的是44.1K/16bit還是目前最大量的資料庫,若將之拿來與DVD Audio或SACD相比,那DVD Audio與SACD的唱片發行量就可謂是鳳毛麟角了,因此在U1S與U2S我們除了增加DSD的播放功能外,更重視的是對CD 44.1k/16Bit 認真的態度。
硬體的調整 我們不只一次提到PCB Lay out電路板規劃及走線的重要性,當然針對新的U1S與U2S我們不放棄一絲可以進步的可能,新的PCB Lay out採用與HA-2同級的星形規劃與圓弧走線,以得到更穩定的極高頻特性與抗干擾能力,這等同於強化了U1S與U2S的放大性能。 ◆ 特性規格:
|